桐城文明网

桐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桐城市文明办  主办

桐城文化

【原创评论】守法先守心

来源:桐城市文明办   发布时间:2020-04-13
  守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即“法无授权不可为”。《左传》中“不贪为宝”的故事,为守法作了最好的诠释。春秋时期的宋国贤臣子罕,于宋平公(前575年—前532年)时任司城(即司空,因宋武公名司空,改名为“司城”。主管建筑工程,制造车服器械,监督手工业奴隶),位列六卿。有个人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看了礼物,毫不心动,不肯收受。献玉的人怕子罕不识货,便说:我把它拿给雕琢玉器的人看,雕玉的人认为这是宝物,所以小人才敢将此玉献给您。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稀世之玉为宝,我们两个人对宝的理解不同;如果你把你的宝给了我,那么你就失去了宝;而我如果收下了你的宝,我同时也就失去了我的宝——这样一来,我们两人都丧失了珍爱的宝,还不如现在各自拥有自己的宝来得好。献玉的人行礼后说:小人身怀此玉,不敢外出,我交出这块宝玉来,就能免于一死。子罕听后,便把这块玉放在乡里,让雕琢玉器的人为他雕琢,使这个人富裕后让他回到原乡。

  《左传》中不贪为宝的故事,彰显了子罕清正廉洁的人格魅力。在诱惑面前,子罕坚持操守,守住本色,不仅以不贪为宝,以廉洁为福,以淡泊为安,保持一颗坚贞、廉洁的心,还为献玉的百姓做了详细周到的安排,显示出清正清廉的品质和关心子民的情怀,实属难能可贵。

  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在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总有些人抵制不住诱惑,为一己之私贪赃枉法,迷失了方向。十八大以来落马的那些贪官,就是最好的例证。纵观他们的人生轨迹,都是世界观和价值观扭曲,没有守得住内心的底线。他们贪得了财富,却没有换来心安。

  其实,人的一生,所需要的物质并不多,“良田万顷,日食一升;豪宅万间,夜眠五尺”,生命之舟,难以承载太多的功名利禄和富贵荣华。君子爱财须取之有道,面对尘世诱惑和利益纷争,我们应该多一些淡泊与清静,守住心中的“宝”,懂得坚持与放弃,不越红线。否则,就会为物所累,给自己平添不必要的烦恼和精神负担。

  守法先守心,坚持不贪为宝,这是一道底线。它规范我们的行为,做到廉洁自律,清正廉政;守法先守心,坚持不贪为宝,是一只警钟,它告诫我们自觉慎独、慎微、慎初,不走邪路;守法先守心,坚持不贪为宝,是一盆清水,它可以涤身心,洗去内心的污垢与贪欲;守法先守心,坚持不贪为宝,也是一面镜子,它可以正衣冠,照出一个清廉的自我。

  贪如水,不遏则滔天;欲如火,不止则燎原。因此,还是子罕说得好:“不如我们都保存自己的宝”,做一个“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内不愧心”的人,胸怀坦荡,两袖清风。(疏泽民)

责任编辑:吴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