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明网

桐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桐城市文明办  主办

通知公告

桐城市首届“十佳志愿者(服务组织)”评选结果揭晓

来源:桐城市文明办   发布时间:2020-05-18
   根据《关于开展桐城市首届“十佳志愿者”“十佳志愿服务组织”评选活动的通知》(桐宣字〔2020〕7号)文件,经过推荐、投票、审核、公示等步骤,产生了项玉等10个十佳志愿者、蓝天救援队等10个十佳志愿服务组织,他们分别是:

 
一、“十佳志愿者”获评名单及事迹


 
   1.项玉:男,49岁,中共党员,桐城市城市管理局四大队大队长,情系爱心联合会党支部书记、桐城市蓝天救援队队长。在他的带领下,蓝天救援队开展各种救援保障100多次,其中全国救援两次。连续20多天奋战在防控疫情第一线,以实际行动体现了社会志愿者的奉献精神,践行了他“做最美志愿者,当群众勤务兵”的庄严承诺。
 

   2.刘朝辉:男,49岁,中共党员,情系爱心联合会志愿者。志愿服务30年,始终坚持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用实际行动积极影响身边人,多次资助学生、参加走访、慰问老兵。2016年洪水、2020年防疫,每遇大事他勇敢承担,守初心担使命,危难之际,凸现英雄本色。带学生走进军营、给贫困户挑砖瓦,关心弱者,铮铮铁骨有柔情,面对不理解,他说做党员就有责任有义务带头参加志愿服务。
 

   3.张德恒:男,46岁,中共党员,桐城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桐城关爱女孩网成立以来,一直参与志愿者助学活动,致力于为爱心人士与贫困女孩之间搭建爱的桥梁,将关爱女孩工作与精准扶贫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助学走访活动并捐资数千元。积极争取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帮助贫困女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引导她们以积极心态战胜困难。
 

   4.潘春燕:女,38岁,预备党员,桐城市双港镇鸭子村计生专干兼妇联主任,桐城关爱女孩网志愿者。每年走访不少于15次,多次参加募捐活动,累计捐助约4000元。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中,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组织疫情防控募捐工作,募得爱心款14550元。
 

 
   5.宋马兰:女,32岁,中共党员,桐城市龙腾街道兴元社区支委、居委委员。在从事社区工作的7年中,她致力于扎根社区,默默服务一方居民,她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热衷志愿服务。自今年疫情以来,她不分昼夜,总是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对湖北(武汉)返乡人员进行摸排,宣传社区防疫知识、设卡登记、劝阻居民走亲访友。
 

 
   6.余克尚:男,40岁,中共党员,桐城市江淮工业学校副主任。参加爱心助学等志愿服务14年,走访1000多个贫困家庭,写稿200余篇,极大的传播了社会正能量。在今年疫情防控工作中,积极参与卡口值守,主动捐款捐物,筹措防疫口罩,多次参与情系志愿服务活动;还发挥专业特长,参加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组织的心理热线接线活动,多次在线为武汉等地人们提供专业心理服务,受到了普遍称赞。
 

 
   7.刘敏:女,30岁,桐城市龙腾街道桃园社区居委委员。自进入居委会工作以来,她兢兢业业、积极上进,认真对待本职工作。当新冠肺炎战斗打响之后,她不顾自己怀孕4个月的身体,坚决推辞组织的照顾,作为“准妈妈”毅然走上社区疫情防控的一线,坚守“阵地”,近距离的为辖区居家隔离户上门测量体温、赠送口罩和生活用品。
 

 
   8.唐高鹏:男,40岁,中共党员,桐城市烟草专卖局客户经理。2007年加入情系爱心联合会,主要负责爱心助学工作。自加入组织以来,认真践行志愿服务精神,时刻怀着感恩之心,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怜老惜弱,无私帮助;助学助困,一马当先;走访回访,任劳任怨。这些年,他用双脚丈量了桐城的每一片土地,只为及时、全面地获得贫困学生的资料。一次次伸出温暖的双手,牵起一双双稚嫩的小手,扶助他们走向梦想的乐园。
 

   9.汪六五:男,44岁,中共党员,桐城市双港供销合作社加油站站长。多次在桐城关爱女孩网发起的大病救助募捐活动中伸出援手。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他选择了坚守岗位,还协调捐赠75%原浆老酒(用于杀菌消毒)1000多瓶给双港各村防疫执勤人员、卫生院;向双港人民政府捐款10000元,向桐城市红十字会捐款5000元,还为疫情期间执勤志愿者提供免费爱心午餐。
 

 
   10.蒋永青:男,50岁,中共党员,桐城市永信塑业有限公司总经理。1月27日他主动请缨,第一个报名参加村防疫志愿队,在口罩短缺的情况下,通过朋友多番努力,购得KN95口罩800只,无偿捐赠给村民和防疫人员;连续35天坚守在防疫第一线,发放宣传册3000余册,测量体温5000余人次,登记来往群众2000余人次。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刻,用一个普通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践行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二、“十佳志愿服务组织”获评名单及事迹
 
   1.桐城市蓝天救援队
 
   2016年12月注册,注册人数47人。蓝天救援队成立以来,开展各种救援保障100多次,其中参加全国救援两次、全省联合救援7次,在本市范围内进行水域救援12次,组成防溺水宣讲团走进校园4次,发布寻人启事96次,发放预防走失的黄手环1600多个。
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的狙击战中,蓝天队员们连续28天奋战在抗击第一线,共出队46次,出动579人次,每天出动2至3部救援车,携带四台弥雾机对本市的41处公共场所、91个居民小区、17条主要道路进行消毒杀菌,以实际行动体现了社会志愿者的奉献精神。
 
   2.桐城市情系爱心联合会
 
   2007年2月注册,注册人数65人。13年来,每学期资助贫困学生200名左右,累计资助学生2600余名,募集各种爱心款累计3000余万。
   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情系爱心联合会第一时间发出响应,积极投身到抗击疫情第一线。每天组织义工参与卡口值守巡查,并组织社会各界进行爱心捐赠,截止目前共筹集爱心款360548.01元,并从多方渠道积极采购防疫物资,截止2月3日下午7时,共为100多个村居发放一次性口罩、医用酒精、消毒液等物资。
 
   3.桐城关爱女孩网志愿者协会
 
   2016年1月注册,注册人数72人。协会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网聚爱的力量,搭建爱的桥梁,成就爱的理想,播撒爱的阳光”的宗旨,积极整合社会爱心资源,至2019年底,共募集善款700余万元,先后帮扶和救助了1500余名贫困女孩,为寒门学子送去希望的种子,向贫困女孩洒去温暖的阳光。
   2020年初,桐城关爱女孩网志愿者协会积极组织志愿者参与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值班值守。协会志愿者连续多天为一线防疫人员提供爱心餐。
 
   4.桐城市龙腾街道兴元社区志愿服务队
 
   2017年2月注册,注册人数576人。兴元社区志愿服务队立足社区实际,围绕社区建设工作,以“青年志愿、共创和谐”为主题,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准则,围绕文明社区建设、环境保护、扶贫帮困等方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为推动兴元社区三个文明建设,实现“安全、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奋斗目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5.桐城市市场监管局志愿者服务队
 
   2018年2月注册,注册人数132人。2019年共开展了12次志愿服务活动,至今服务时长超过10000个小时,服务项目包括消费维权、法律宣传、扶贫帮困、文明创建、烟花爆竹禁限放等。市场监管局志愿服务队立足自身职能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落实到实处。
 
   6.桐城市双港镇党员志愿服务队
 
   2018年1月注册,注册人数459人。在疫情防控期间,双港镇党员志愿服务队凝心聚力,号召党员志愿者勇当战“疫”先锋,全面延伸疫情防控触角,率先成立了党员志愿者临时党支部,划分了3个功能性党小组协助镇党委、政府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在该镇党委指导下,合理分工、团结协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各项工作,用他们的热情和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叫“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为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独特贡献!
 
   7.桐城市总工会志愿者服务队
 
   2018年5月注册,注册人数19人。服务队旨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和志愿文化,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开展扶贫扶志、技术技能讲座、岗位信息宣传、法律宣传、清洁绿化、助残敬老等志愿服务活动。迄今为止,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志愿活动40余次,年均不少于12次,每次活动不少于3个小时,人均一年志愿者服务时间可达40个小时。
 
   8.桐城市龙眠街道沿河社区志愿服务队
 
   2018年3月注册,注册人数792人。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沿河社区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们始终带头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积极参与、群防群治、群策群力,从人员摸排登记,到全面实行封闭管理、登记居民出入信息、给隔离户送生活物品、疏导小区车辆出入秩序、测量体温等疫情防控工作都少不了志愿者的身影。堡垒无言,却能凝聚强大力量;旗帜无声,却能鼓舞磅礴斗志。在各项工作全面铺开、有条不紊推进的背后,是全体党员和志愿者的使命和担当。
 
   9.桐城市公安局志愿服务队
 
   2020年2月注册,注册人数50人。2020年春节,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然来袭,桐城市公安局志愿服务队积极行动,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全力以赴投入到疫情防控和护航企业复工复产工作中,50名志愿者主动请缨,卡点值守、防疫宣传、入户摸排,本着“疫情不退,我绝不退”的工作态度,值守时间长达3000余小时。2月底,服务队深入十余家重点企业,督促企业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并积极协调政府指导帮助企业开展网上招聘、拓宽销售渠道,多措并举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10.桐城市文昌街道建设社区同心社志愿服务队
 
   2018年3月注册,注册人数513人。该服务队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以志愿活动为载体,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形成良好的互助效应。2019年3月初,建设社区同心社在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创造性的成立了“四点半”课堂,实现学校、社区和家庭无缝对接,解决孩子放学后无人看管的难题,真正成为社区孩子们学习互动的成长平台。

 
责任编辑:吴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