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不断通过强基础、增后劲,抢机遇、促发展,实现了经济的大跨越、大发展,而与经济实力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城市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市容市貌问题比较突出、城市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市民综合素质亟待提升,制约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对于正在处于跨越发展中的桐城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不仅事关市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也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提升桐城形象、提高知名度的现实所需,更是我市补齐城市短板,真正实现硬实力和软实力“双提升”的重要手段。 2018年2月,中央文明办公布2018-2020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桐城荣获提名。全国文明城市是一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实力的综合体现,也是目前城市综合评比中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的一个品牌,并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创建伊始,市委、市政府就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摆在突出位置,纳入市委“552”重大决策部署,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的创城工作指挥部,坚持“一把手”主抓、“一体化”推进,完善了市级、部门、街道(镇)、社区、网格五级联动的创建联动统筹机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指挥部牵头抓总、各部门各负其责、全民共同参与”的创建格局。 全市上下始终围绕“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利民”的初心使命,在完善城市功能上重投入,在精细城市管理花功夫,在涵养文明风尚上出实招,先后制定并出台了《桐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实施方案》《桐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十大提升工程”实施意见》《桐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问责办法》,把创建任务逐一分解到22个片区、110多家市直单位、16个镇街、240余个社区(村),把创建责任细化到社区的每个网格……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项项有指标的创建组织体系日臻完善,切实让群众感受到文明城市创建带来的新变化、新成果! 有了顶层创建的超前谋划和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最关键的还在于具体落实。只有落地落实,才能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 2018年以来,市委书记、市长一线轮流调度督查80余次,逐月召开创城指挥部调度会,全面谋划调度;22个片区分管市级领导每旬常态督查、调度,围绕具体事项现场调度整改;市直相关部门围绕职能抓好行业创建,在抓细抓实上下功夫;街道(镇)、社区(村)不断压实主体责任,充分发挥网格员、单元长的“末梢”作用……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任务一点点推进,工作一件件落实,全市上下各级各单位用坚实的行动,全力营造出优美的环境、优良的秩序、优质的服务。 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为彻底解决创建效率不高等问题,我市先后对不作为、慢作为的单位进行约谈、专项通报,并颁发季度效能黄牌,计入年终目标考核;开设创建曝光台,印发督查通报36期,下发问题交办单84份,约谈问题整改不力单位10家……强有力的督导工作机制,推动创建工作逐步迈向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立足硬件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建文明城市,首先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实际问题,市委市政府首先将老旧小区改造、交通秩序整治、社区服务提升等创建中的突出问题,列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十大提升工程,加大投入,打造10分钟如厕圈,增加停车位1000余个,3大集贸市场改造、同安路、文津路等基础建设不断“加速度”,“硬投入+软实力”不仅充实了民生“里子”,也撑起了城市“面子”,让城市品位和市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立足环境优化,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巡查值守不停歇,市容管理无空档,环卫保洁无死角,街头垃圾看不见,车辆停放有序,“牛皮癣”销声匿迹……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市有效整合现有资源,推行“2+X”联勤执法模式,开展文明交通“百日攻坚”行动,启用斑马线“人脸识别技术”,全面实施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违法建设控违拆违、大气污染防治、牛皮癣及不文明养宠整治等专项行动,持续规范机械化清扫保洁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城区机械化清扫率达95%、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立足文明社区,筑牢和谐根基。文昌街道以改造无物业小区为着手点,以党建引领、红色物业、居民自治相结合,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彻底改变了众多无物业小区无人管、环境差的现状;龙眠街道打造出“文都E家”——桐城市基层党建暨城市社会治理一体化系统平台,采用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动态跟踪、全面覆盖的网格治理体系,为社区治理实现可视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提供了数据基础,“线上线下”双重联动,收集群众创建意见建议6820条,解决问题5000余件,有力助推了全国文明城市争创工作。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办法相继实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推动着全市城乡面貌和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我市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诸多国家级荣誉。(赵玲玲 姚艺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