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曾说道:“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通过党和政府的帮助及鼓励,有许许多多的贫困群众,已经成功依靠自己的双手摆脱困境,稳扎稳打,用心做人、做事,勤勤恳恳,让一贫如洗的状况成为历史,从而步入脱贫致富的新时代。 汪延平,男,68周岁,是桐城市龙眠街道太平社区姚湾组村民,2014年因为残疾,进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汪延平右肢残废,但是他一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每次社区包组干部入户走访时,他都希望能给他找点工作,不能总依靠政府的低保金来接济,要自力更生,他说:“我少了一只手不碍事,还有一只手,一样可以劳动。”面对他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社区两委干部表示了赞赏与支持,四处帮他打听沟通,最终帮助汪延平做起了环卫工人,他主要负责社区姚湾及姚庄村民组安置点的环境卫生。他每天从清早到傍晚,左手拿着扫帚,用右臂断肢吃力地夹着簸箕把手,走路穿梭在安置点小区的各个角落,认认真真地打扫,不放过一处垃圾。风雨无阻,即使是下雪天气,正常人都容易滑倒,他想边保洁,边保持身体平衡都异常困难,但还是坚守岗位。他不怕脏不怕累,对工作尽职尽责。今年是桐城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最后冲刺之年,他也在默默付出,为我市创建文明城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每次帮扶人去汪延平家,他总是笑容满面,觉得自己能养活自己,不给政府添负担,心里舒坦多了。2014年底,他工作稳定后就主动提出退出贫困户,退出低保,他说要把这份恩惠给其他更需要帮助的人。2019-2020年,太平社区聘用了其妻子姚晓红为生态护林员,为这个家庭实现了增收4000元每年。姚晓红在干燥天气时就上山当好护林员,为保护森林环境出力,阴雨天就接一些手工活,比如折一次性手套之类的,即使收入微薄,但是一分一毫都是为家庭减轻负担。有道是聚沙成塔,积流成河,老夫妻俩秉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共同朝着幸福的生活努力向前。 邻居常常问汪延平,“你那么大年纪了,手又不方便,还那么辛苦做什么呢?”他笑着说了一句朴实的话:“我还干得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如曹操诗中所言,一个人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不应该因为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习总书记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要让贫困户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此脱贫攻坚决胜时期,在党群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有许多的贫困户,已经不再愿意“等、靠、要”,而是端正姿态,决心靠自己真正地站了起来。只有靠自己,才能真脱贫、不返贫。(作者:许鑫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