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明网

桐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桐城市文明办  主办

道德建设

【脱贫示范户】王聚宝:借力创业解“三愁”

来源:桐城市文明办   发布时间:2021-06-17

“小康是干出来的,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这是农场主王聚宝常挂嘴边的一句话。6月16日上午,笔者在龙腾街道白马社区的秋霖农场看到王聚宝与申卫分夫妇正在打草喂鱼、采摘鲜桃,用汗水铸造着属于他们的农场梦。 

“过去,我们家有三愁:愁母亲无人照料、愁两女无人照看、愁打零工收入太少。”谈到以前举步维艰的日子,王聚宝无限感慨。现年36岁的王聚宝,幼年丧父,由母亲胡爱姑拉扯成人。常来村里走亲戚的贵州姑娘申卫分见他憨厚、朴实、稳重,与之喜结连理,婚后生育二女。日子虽平淡,但5口之家其乐融融。然而,生活多艰,胡爱姑由于早年艰辛,患上重度精神残疾,且视力、听力一级残疾,加上两个孩子尚小,王聚宝夫妻俩不能外出,仅靠着几亩薄地为生,养家糊口。为增加收入,王聚宝与申卫分还抢着在农闲时到处打短工,却依然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

2014年,王聚宝家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街道和社区扶贫干部给他送来了相关扶贫政策。一贯勤劳务实的王聚宝成了贫困户,虽然脸上挂不住、心里不好受,但仍然感激党和政府给他家送来“及时雨”。 “‘穷帽子’要摘彻底,光靠政策扶持不是长久之计,必须得自力更生。”王聚宝说,“我们好手好脚的,要靠大脑和双手勤劳致富。”

2015年,在各方帮扶下,王聚宝申请到5万元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到距家不远的白马社区承包荒山80亩,60亩挖塘养鱼,20亩种植葡萄、桃、梨等果木。由于文化低,又是初次创业,王聚宝积极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动到其他的农场学习,很快走上正轨。当年鱼果丰收,养鱼收入12万元、水果收入2万元。

“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感党恩,是党的好政策让我脱了贫、致了富。既然党的政策好,我们更要努力向前跑,让生活越过越好。”王聚宝家住城郊,周边建筑工程多,吊车“吃香”。2019年,他利用手头积蓄和借来的60万元,购买一台吊车,聘请吊车司机,到各建筑工地揽活干,每年增加纯利16万元,日子更上了一层楼。

王聚宝知福、惜福,更知恩、感恩,在小日子越过越好之时,他时刻牢记“先富带后富”的使命,常年聘请胡金明与胡爱秀二人帮助管理农场,每人每年挣薪金4万元。农场每年季节性用工至少6人,他优先考虑周围的脱贫户,每人每年可挣薪金2万元。

奔小康只是王聚宝的小目标,他还有大梦想:“下一步,我继续流转土地,扩大农场规模,建成集垂钓、采摘等于一体的生态农场,吸纳更多村民就近务工增收,为乡村振兴出把力!”

劳作的间隙,王聚宝抹了一把汗。在富起来、强起来的路上,他夫妇俩还在铆足劲头、向前奔跑。 (刘敏 孙传银)

责任编辑:吴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