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明网

桐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桐城市文明办  主办

文明村镇

大关镇:提高善治水平 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桐城市文明办   发布时间:2022-05-18
    近年来,大关镇围绕乡村振兴提升善治水平,创新工作机制,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路径,努力绘就治理有效、和谐文明的美丽乡村画卷,夯实乡村振兴治理基石。

    以自治聚力,共建宜居乡村

    “乡村自治立规章,村规民约记在心;爱党爱国爱家乡,守土守法守初心......”走进大关镇龙头村党群服务中心,公开栏张贴的村规民约“十一心”格外引人注目,篇幅简短却内涵丰富,大到爱党爱国,小到筹资筹劳,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好的村规民约会让一个村呈现新气象,龙头村就是一个实例。“我们的村规民约是村民集思广益的成果,‘十一心’更代表着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决心,现在村里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少了,环境更整洁,大家都将村规民约作为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行事更规矩了。”说起村规民约的作用,龙头村书记刘飞感触颇深。

    作为今年的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龙头村双河村民组近期异常热闹,村民组长吴树珍召集在家的乡亲们,举行了多场村民小组议事会,就村组整治规划开展集中研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为村组建设建言献策。“在小组议事会上,我们全组村民就村组整体设计、整治步骤、筹资筹劳等方面达成统一意见,接下来就是按计划开展各项整治工作。”吴树珍说道。

    主意拿定了,还得有人牵头领办,双河村民组又推选了几位公道正派、热心公益的村民代表组成村民议事小组,村民将筹集起来的物资全部交予议事小组代为支配,议事小组将各项支出明细张贴在公开栏上,接受村民监督,逐渐形成“大事集体开会,小事小组商议”的自治格局。

    以法治固本,护航良法善治

    在大关镇青龙村孙某夫妇家中,一场别开生面的“露天审判”让村民印象深刻。孙某夫妇三个子女一直无法就老人赡养问题达成一致意见,老夫妻两遂将三个子女诉至法院。为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大关镇卅铺法庭在孙某夫妇家中巡回开庭审理此案,为当事人及旁听人员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宣传课。

    “我全程旁听了这场庭审,感受颇深,孝老爱亲是中华传统美德,赡养父母不仅是道德上的要求,更是法律上规定的义务,我们每个人都  应该自觉遵守。”村民张某说道。“露天庭审”通过以案普法的方式为提高村民法治素养、弘扬家教家风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近年来,大关镇探索推进法治兴村机制,创新矛盾纠纷调解模式,在各村部设立“暖心调解室”,坚持“六尺巷调解法”,邀请金牌调解员用法用情化解信访事项和矛盾纠纷。推深做实法治宣传教育,常态化开展“清廉讲堂”、“小杜普法课堂”等专题讲座,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识,有机结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国家安全教育日、法制宣传日等节日,开展形式丰富的普法活动,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养成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
 
    以德治润心,涵养文明乡风

    在大关镇旵冲村,一首脍炙人口的《移风易俗倡新风》正成为村民传唱的“流行曲”。“乡村文明讲科学,封建迷信要不得,婚事新办倡节俭,丧事简办重厚养……”歌曲立意鲜明、节奏欢快。歌词由镇文化部门工作人员精心撰写,以移风易俗为题材,通俗易懂,展现新时代新气象。同时邀请旵冲村文化“名片”——国家级非遗《桐城歌》代表性传承人查月华老师演唱及教学,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桐城歌形式,弘扬文明新风。非遗文化与移风易俗相结合,“破陈规、除陋习、立良俗、扬新风”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开展移风易俗的同时,大关镇注重发挥德治在促进社会向善方面的教育作用,实行积分制管理,将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纳入积分制评分中,深化“身边好人”、“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党员示范户”等群众性创建选树活动,通过评选挂牌、表彰奖励,给群众树榜样。广泛开展先进典型学习宣传活动,村村设置“好人榜”,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带动村民向善向上,培育文明好乡风。2019年以来,全镇共评选“十星级文明户”298户,申报“安庆好人”10位,“桐城好人”10位,“桐城优秀志愿者”2位,其中,台庄村余国云老人当选“第七届安徽省道德模范”。(胡圣环)

责任编辑:吴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