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明网

桐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桐城市文明办  主办

文明播报

【十年巨变看桐城】桐城:大美乡村入画来

来源:中共桐城市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2-10-17

破晓晨曦中,一条条平坦的道路纵横延展、四通八达。湛蓝晴空下,一片片开阔的农田生机盎然、丰收在望。暮色弥漫时,一座座别致的村庄灯光渐起、笑语连连。

这样一幅业兴、村美、人和的乡村画卷,并非一朝一夕绘就而成。时针拨回到2013年,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正式拉开序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高规格谋划,高标准推进,先后完成152个中心村建设,其中省级中心村91个,安庆市级、桐城市级中心村61个,3次获评“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市)”。

十载辛勤耕耘,十载春华秋实。美丽乡村建设犹如星火燎原,已在桐城大地遍地开花。

向美而行  打造乡村新图景

沐浴着和熙秋光,行走在黄甲镇水岭村河岸的人行步道上,一面是石砌河堤、绿草如茵,一面是漫野茶树、苍翠欲滴,一汪碧水穿桥而过,蜿蜒流淌于峰峦叠翠之中……举目满眼绿,移步皆为景,这正是水岭村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真实写照。

“这几年,村里变化很大。”作为水岭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万聪是水岭村蝶变的亲历者,“以前村部门口比较杂乱,连停车的地方都没有,我们在清理垃圾后,修建了乡村文化大舞台,同时对河道进行了治理,既强化了蓄洪功能,也美化了两岸风光。”



图为黄甲镇水岭村美丽乡村“颜值”高。

一抺抹如水岭村这般的“绿”,共同铺就了桐城美丽乡村的浓郁底色。只此青绿,不止青绿。这十年,美丽乡村建设是一场从颜值到功能的整体蜕变——

大关镇胡埠村村民李峰云家的旱厕得到了改造,“蚊虫乱飞、臭气熏天”成为历史。龙腾街道蔡店村全村36个村民组实现“村村通”,村内道路硬化率达到百分百,“出门有路、抬脚上车”变为现实。双港镇青城村的南北大堤主干道边,一排排崭新的太阳能路灯拔地而起,为晚归的村民撑起一片光明,送去温暖和欢欣。

一间厕所、一条道路、一盏路灯、一个垃圾箱……这些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我市始终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农村改厕、“四好”农村路、饮水安全、垃圾污水治理、村庄绿化亮化、房前屋后环境整治、河沟渠塘疏浚清淤等一系列建设任务有序推进、如火如荼。

于是,我们看到,136个中心村修建村庄内道路129公里,基本实现道路通村通户、庄内道路循环;农饮工程实现全覆盖;电力设施全面改造提升,有线电视、网络、电话实现“三通”,安装路灯3145盏;各村卫生室、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一应俱全。

于是,我们看到,改造户厕2412个,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建成垃圾压缩中转站15座,投放垃圾桶2万多只,垃圾收集转运基本实现“日产日清”;铺设雨污分流管道158公里, 建成142个大型沼气污水处理设施;绿化面积48.5万平方米,村庄绿化率超42.5%,道路、河渠绿化率超94%。

……

一串串数据,诉说着乡村“面子”的焕新、见证着乡村“里子”的夯实。“养眼”又“怡心”,广大群众真切享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以业为基   开辟强农新路径

美丽乡村不仅要美,更要产业兴旺、村强民富。

在经营乡村的道路上,我市各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立足人文、区位、产业特色,先策划、后规划、再建设,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格局。

唐湾镇长岭村大力发展以茶叶、兰花种植加工为主,蚕桑、金花葵、高山蔬菜种植为辅的特色农业;新渡镇老梅村、范岗镇高黄村等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5000多亩,成为安徽省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核心区,核心区农民务工年收入达3万元;唐湾镇蒋潭村成立桐城市雾聚岭绿茶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原生态茶园200余亩,创造集体经营性年收入30万元以上。

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正在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加速迈向规模化、现代化的同时,一批新业态也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三月的蟠龙湾樱花园,满树烂漫,如云似霞,游客们纷纷打卡踏青,尽享春日时光;六月的姜范圩村,千亩荷花竞相绽放,婀娜多姿,众多旗袍爱好者徜徉其中,相映成景;九月的青龙湾生态园,猕猴桃迎来大丰收,硕果累累压枝低,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体验采摘尝鲜之乐。农村变成了景区,田园变成了乐园。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渐入佳境,奏响了“合奏曲”。

新渡镇老梅村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具特色的农副产品,已有网上店铺68家,年销售总额突破7200万,提供500余个就业岗位,获得省级农村电商示范村和“中国淘宝村”称号。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农村电商日渐崛起,驶入了“快车道”。

如今,乡村已然是创新创业的沃土、吸纳就业的平台,越来越多的外出村民又回来了,开民宿、办农家乐、经营电商、发展现代农业……吃上了“产业饭”,鼓起了“钱袋子”,真正尝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甜味。

文化铸魂   焕发乡村新气象

民国初期,苏蕙华女士为兑现儿子对私塾先生的承诺,毅然剪下珍藏多年的红绸嫁衣衣襟,以此教育孩子要尊师重教、言而有信,这便是裁襟励子这一美谈的由来。

百年之后,“裁襟励子文化园”在珠檀村落地开园,内含“裁襟励子非遗馆”“诚信图书角”“农耕文化陈列馆”等,外有诚信文化广场与连片荷塘风光,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在此有机融合,既是满足村民精神需求的公共载体,又是弘扬好家教好家风、厚植诚信理念的实践课堂。


图为珠檀村诚信文化广场。

引领新风尚、焕发新气象,珠檀村是佼佼者,但不是唯一。

十年间,文化广场、文化礼堂、农家书屋……一个个场所建设起来了;送戏下乡、普法讲座、村民说事……一个个活动开展起来了。

十年间,福华龙舟、王圩龙灯、唐湾镇插秧节、桐梓村农民旗袍秀……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婚事新办”“文明治丧”“环境卫生保洁”“公共服务设施管护”……村规民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执行。 

浓郁的文化氛围、健康的生活方式,恰似春雨润物无声,极大地影响着每一座村庄、每一位村民。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成为美丽乡村最动人的风景。

随着“道德模范”“最美家庭”“最美庭院”“好婆媳”等各项评选活动的火热进行,众多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被媒体层层报道,在“道德讲堂”声声宣讲,于乡间巷陌口耳相传……引导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们见贤思齐、向上向善,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厚的道德滋养。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悠悠乡愁,桐城辽阔的乡村大地,正经过广大干群勤劳的巧手,编织成更加美丽幸福的锦绣家园。(潘皓月 吴磐)


责任编辑:吴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