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明网

桐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桐城市文明办  主办

桐城文化

【原创评论】移风易俗要“情、理、矩”三管齐下

来源:中共桐城市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2-10-19

风俗是一种地域文化,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自然规律,如果简单粗暴地推行移风易俗,效果必然不好。有的地方“大刀阔斧”抓推进,变风革俗成效却不明显;有的地方看似“轻描淡写”,移风易俗效果显著。工作方式和手段不同,效果肯定不同。移风易俗,唯有“移之以情、易之以理,行之以矩”,才能见到实效、形成长效。

移风易俗,首先要做到“移之以情”。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一颗文明的种子。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情感“唤醒”和“培育”这颗种子,让其茁壮成长为崇尚文明的参天大树,进而转化为移风易俗的内生动力。广大党员干部要打好“感情牌”,带头示范、躬身践行,从自己做起,动员亲朋好友一起做,少随礼、少办酒、简办事、不铺张,坚决抵制黄赌毒和封建迷信思想,做移风易俗的先行者。就拿青草镇高山村较偏的汪庄村民组来说吧,这里曾经道路破旧、房屋简陋、垃圾遍地、群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今的汪庄村民组,路面平坦干净,草木绿意盎然,屋舍俨然,人人热心公益。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镇村干部和汪庄村民以心交心、以情换情,村民为情所动,家家出工、户户出力,自觉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共同执行“门前三包”责任制,辅之以除草植绿、整地种花。就这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们逐渐养成了保护环境、爱护花草、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移风易俗,要做到“易之以理”。在中国,人情礼俗传承千年,是人们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我们要理性看待、辩证取舍,好的传统要继承,坏的习俗要摒弃。在此过程中,领导干部应主动担当,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找准着力点,发挥好良性引导和理性“推手”作用,让公序良俗在农村落地生根。“随礼”本是家有红白喜事以表心意的民俗礼节,但现在送礼名目五花八门:孩子满月、升学、结婚要随礼,乔迁、开业、祝寿更要随礼,礼金也是逐年“水涨船高”,不少村民抱怨“辛苦干一年,全变人情钱”。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以理服人”。高山村汪庄村民组几个老党员针对婚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现象,和村民讲道理、辨是非,共同制定红白喜事操办规矩,整个村民组照此办理。68岁的老党员、村民组长黄桂杰自豪地说:“我们组从2004年就开始红白喜事统一不收礼,有事大家都帮忙,请客一家去一个。伙食在家办,请‘流动酒店’,标准是每桌500元。这样当事人家庭连亲戚在内,一般不超过10桌。”这样一来,不仅减轻村民的随礼负担,还拉近了村民间的距离。可以说,如此“接地气”的移风易俗,是真正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移风易俗,还要做到“行之以矩”。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移风易俗除了“情理”之外,还要有“规矩”护航。法律法规是大规矩,是公序良俗的法治保障,具体到一户一事,威力不明显。这时候,村规民约就有了用武之地。一方面,我们要与时俱进,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村规民约绽放出“和谐自治、向上向善”之光;另一方面,要大力挖掘和倡导优良家风、家规、家训,将其崇德向善、勤俭持家、清白做人的优良传统文化融入村规民约,使其更“接地气”,为百姓乐于接受。

革除旧俗、树立新风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但只要坚持“移之以情、易之以理、行之以矩”的科学方法,持续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落地,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就能打造出文明新风润万家的新青草! (作者:青草镇党委书记王建海)

责任编辑:吴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