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田并大田,闲地变良田。范岗镇石井铺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通过整合零散地块、实施综合治理,将田埂、“边角地”变为良田,相当于“找回”一成以上耕地,为保障粮食安全增加了新渠道。 3月20日,在石井铺村栲栳尖山下,大块大块的梯田沿着山坡铺陈开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后,这里每一块田地面积都扩大到10亩左右。4月份以后,农机下田,这一片将栽插水稻,披上绿装。过去,这片稻田都是横七竖八的田埂垄沟和碎田边角,田地像片片“补丁”拼接而成,农户耕地零碎分布,生产劳作费时费力。 石井铺村属于丘陵地貌,农田沿山分布,全村2000余亩耕地被分割成1000多块零散地块。这种碎片化格局不仅导致农机作业效率低下,更因田埂、沟渠占用大量土地,造成了耕地资源隐性流失。2024年,桐城市在这里启动高标准农田补建项目,以“小田变大田”为主,通过改造农田,使田埂、荒废边角地得以有效利用,同时提升机械化耕作水平。 石井铺村党总支书记李义青算起“增收账”:“单这片区域就腾出七八十亩良田,全村预计新增耕地200余亩,相当于白捡一个自然村的耕地量!”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桐城市坚持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狠抓“小田改大田”,降坡、去埂、归整,减小田面高差,集约利用耕地,方便农机下田,实现田间水系及机耕路畅通无阻。 漫步石井铺村,新平整的连片良田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这场耕地 "变形记",不仅改变了传统农耕方式,更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了耕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书写着保障粮食安全的新篇章。 “自从小田改大田之后,我们农机下田好操作了,面积也增加了,渠道也畅通了,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越干越有劲。”种粮大户李苏来激动地说。(余大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