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承载着礼让文化的古巷,在新时代社区治理中焕发出怎样的生机?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区正将这份沉淀百年的历史智慧,淬炼成化解矛盾、凝聚人心、涵养文明的“金钥匙”,并摘得“全国文明单位”桂冠。 “就在去年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桐城六尺巷考察,总书记强调,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 在闻名遐迩的桐城六尺巷景区,志愿讲解服务队也是一道风景。从社区干部群众到少先队员,再到从岗位上退休的老党员,成立四年多来,“六尺巷故事”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志愿讲解服务300多场次,总服务时长超1万小时,惠及市内外游客超2万人次。“志愿讲解员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程度让我印象深刻,虽是外地游客,却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游客王振宇感慨道。
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区党总支副书记金丽利告诉记者:“我们聚焦‘六尺巷故事+桐城文化+志愿服务’核心架构,联动志愿服务团队,平均每天义务讲解10多场,不仅缓解了景区志愿讲解服务紧缺的难题,也让广大游客感受到我们桐城‘礼让’文化的力量。” 讲解与调解双管齐下,让礼让文化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位于老城区的六尺巷社区是个老社区,常住居民有2200多户、7000多人。社区的事情千头万绪,邻里的纠纷千差万别。这段时间,因为楼层漏水,原市五交化职工宿舍小区的上下楼邻居产生了矛盾。
“我家阳台被水泡得不成样子,墙壁都脱落了!”居民胡爱琴抱怨道。而五楼业主程金云则认为责任在开发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耘看来,双方争的不过是一口气。于是,他带着矛盾双方走一走六尺巷、读一读老宰相张英的家书,通过倾听诉求、借古喻今,张耘不仅疏通了双方心里憋着的那口气,也打开了矛盾缠绕的那把“锁”,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维修费用三七分担,双方握手言和。
“人民内部矛盾要用调解的办法解决,用古人智慧打开心结。”张耘说。如今,“六尺巷工作法”已成为桐城基层治理的闪光名片,有效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问题在基层解决,服务在基层拓展。每周二、四、六下午,六尺巷剧社的吹拉弹唱声总能让社区小花园驿站热闹非凡。这里以前是一片废旧的老房子,六尺巷社区抓住城市更新行动的契机,实施内外翻修,将其改造成居民休闲娱乐的新阵地。“文艺活动弘扬了礼让精神,大家心态更谦和,生活更幸福。”居民汪琳笑着说。 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六尺巷社区紧扣“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目标定位,今年以来,成功调解邻里纠纷、环境整治、噪音扰民等高频问题20多起,先后完成15个老旧小区改造和失管问题,99%的小矛盾化解在基层。精心打造的“六尺巷小课堂”开展公益活动30多期,惠及居民1000 多人次。“六尺巷故事”志愿服务荣获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今年5月,六尺巷社区摘得“全国文明单位”桂冠。
“全国文明单位不仅是荣誉,更是激励。”张耘表示,社区将继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六尺巷的礼让文化融入基层治理,把社区建设得更加和谐,成为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徐鑫鑫 谢正芳 金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