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明网

桐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桐城市文明办  主办

道德建设

【中国好人风采】张耘:二十年坚守传承,六尺巷里话礼让

来源:桐城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5-08-22
     他的话语质朴、眼神坚定、行动有力。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中闪耀着璀璨光芒,毫无保留地投身社区工作,用智慧与爱心传递六尺巷精神的温度,为居民们构筑起和谐温馨的幸福家园。

     他就是“中国好人”、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耘。



张耘在“德邻社”开展居民矛盾纠纷调解
 
     “如果为了这点小事去法院起诉,不但会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企业的经营也会受影响,在没有损失的情况下,还是以和为贵。”在六尺巷社区“德邻社”,张耘正运用“六尺巷调解法”,引导矛盾双方互谦互让,化解邻里纠纷。

     “与群众打交道一定要‘能受气’。群众来找我们,不仅因为我们是社区工作者,更因为他们信任你。基层工作就是要为群众解决问题、向群众解释清楚、让群众解气,只要用好这个‘三解工作法’,相信百分之九十的群众都能对我们予以理解。”这是张耘对每年新来的社区网格员所说的一段话。

     自当选六尺巷社区党总支书记以来,张耘始终心系群众、夙夜在公,把“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愁”作为“每日修行”,把社区中的“老弱病残贫”户视为“同胞至亲”,创新性运用“六尺巷调解法”,办好每一件为民实事。

     二十多年来,在他的不懈努力下,31个居民小区有了“红色物业管家”,17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近700件邻里纠纷、家庭纠纷、施工纠纷得到圆满解决。在幸福和美的大家园里,群众都说:“张书记是一心为民的好干部,我们信得过!”

 

张耘组织开展非遗剪纸活动

 
     除了“为民书记”这重身份,张耘还是“六尺巷传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打造社区“德邻社”文化活动中心,牵头组建六尺巷剧社(原名“俏夕阳”剧社),并指导剧社自创自演快板节目——《小城故事六尺巷》,定期展演,获得群众的一致好评。

     为给市内外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讲好“六尺巷故事”,他招募志愿者,组建“小城故事”志愿讲解服务队,到景区免费给游客当导游、作讲解。

    多年来,他积极借鉴引入先进地区的好做法,在桐率先推行“四进社区”活动,把科教、文体、法律、卫生方面的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拉近社区与群众的距离。

     在他的个人工作室、社区“让园”实践点,处处彰显六尺巷“和”文化元素,成为“代表为民履职、群众民主决策、党群协商办事”的新平台。

     担任人大代表期间,张耘致力于为促进家乡经济发展、增进民生福祉作贡献,在安庆市“两会”上积极建言献策,提交了《关于在城市社区设立老年陪护机构的建议》《关于对封闭四轮电动车落实立法管理的建议》等高质量的代表议案。

     “想要说服群众,首先得先说服自己,要用言语和行为去感化群众,这样才能把基层工作做好。”张耘说。

 

​张耘在六尺巷景区为游客讲解六尺巷故事

 
     作为清代大学士张英的第十二世孙,张耘从小出生并成长在六尺巷旁,深受六尺巷礼让家风的熏陶,而“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这句家训,更是张家家风传承的核心,如同种子般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张耘一家三口生活照

 
    小时候,张耘跟随家人下放至农村,他记得有一次,家中的刺槐树长到邻居家的屋面上,由于当时还是茅草屋,邻居担心“越界”的树枝可能会给屋面带来损伤。一天,邻居在没有提前告知的情况下忽然来访,拿了一把锯子,直接将树枝锯断。为避免争端,张耘的父亲并没有生气,而是打了一盆水,取来毛巾,来到邻居面前说道:“看你都出汗了,要不先下来歇一会吧。”邻居听完随即离去,两家从此握手言和。谈起这件事,张耘至今记忆犹新。

     平日里,张父更是时常教导张耘遇事多让一让,不要争强好胜。正是父亲的言传身教,为他从小树立了榜样,在潜移默化中也影响了他对后代的教育,让谦和礼让的家风代代相传。

 

张耘正在阅读《父子宰相家训》

 
     崇尚诗文,是张家家风之一,正因如此,张耘虽学业不算突出,但却从小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进社区工作之前,张耘当过机关单位的驾驶员,那时的他,总会在自己的车上放一本书,遇上领导开会,别的驾驶员都聚在一起打牌、闲聊,他却一个人在车里静静看书。

    那时,张耘所在的单位总会订阅一些报刊杂志,《社区》就是其中一种。“第一次看到这本杂志,我就在想,‘社区’到底是什么?”张耘说道。

     后来,他更是一期不落的阅读,其中的一些内容令他印象深刻,例如如何为群众服务等。随着阅读的深入,他逐渐意识到自己所在的社区目前仍以管理为主,缺少服务,社区功能急需调整、转型,应该打造将管理融入服务之中的新型社区。那时30岁的张耘,开始思考未来,决定“转行”,去社区工作。

    35岁时,张耘下派至胜利居委会(现更名为六尺巷社区)工作,3年后顺利转正,真正成了一名社区工作者。

     刚进社区工作时,张耘面临诸多挑战。有一次,为解决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问题,社区派市政人员前去施工,但遭到其中一户人家的反对。这户人家的房子在巷道口,也未安装污水排放设施,施工方再三表示不会对房屋造成影响,并采用人工作业,避免房屋受到机器影响,但这户老人仍担心老屋墙体受损,坚决不让施工。

     社区工作人员多番调解无果后,张耘决定前去试一试。他向老人保证施工绝不会对房屋造成影响,“出了任何问题自己会负责到底”,并表示施工队会在尽量远离房屋的地方施工,张耘还邀请左邻右舍派出代表一同劝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经过分析利害、再三劝解,张耘最终成功说服老人,顺利解决了问题。这件事让张耘深刻体会到:做群众工作一定要细致、有耐心。

     2016年底,作为市政协委员的张耘在桐城两会期间提议:将“胜利居委会”更名为“六尺巷社区”,他认为“胜利”二字过于普遍,未体现出社区的文化特色和深厚底蕴,经与民政部门多次沟通协调,2018年“六尺巷社区”正式更名挂牌。

     如今,张耘依旧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今年,他依托六尺巷“德邻社”,打造一周一次的“六尺巷小课堂”,邀请一些文学爱好者、在职或退休教师,围绕《聪训斋语》和《澄怀园语》等桐城本土家风家教著作,与自己一同讲好六尺巷的故事。他表示,自己也将继续壮大“小城故事”志愿讲解服务队,并引领剧社围绕六尺巷故事,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张耘在“安徽好人”发布仪式活动现场留影

 
     张耘这位“为民书记”,不仅把“六尺巷故事”讲得活灵活现,更将先贤的处世智慧变成社区治理的“良法”、代表履职的“利器”。他先后获评“桐城好人”“安庆好人”“安徽好人”等荣誉。在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上,张耘入选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
 

2024第四季度张耘荣登“中国好人榜”

 
     张耘,这位六尺巷故事的讲述者,用行动书写着非遗传承与为民奉献的篇章,成为人们心中的道德楷模,也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向上向善。(何丽娜)
 

 
责任编辑:吴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