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勾勒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蓝图,其中“生态宜居”就是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 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现代农业。乡村振兴要建立在科学、和谐发展的基石之上。自然生态是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巨大财富,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要仓廪丰实、腰包鼓鼓,也要山水作伴、人情和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只关注农业产量,忽视农村环境保护,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乡村的生态振兴,必须着力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产由依靠资源要素投入为主向依靠科技进步、理念创新转变,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环境的良性发展。要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大力提倡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使农业生产与环境相协调,循环可持续。要通过加快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共同养成健康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够落到实处。 以美化乡村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积极构建以美丽乡村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反哺美丽乡村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从培育农村主导产业和新型业态来看,乡村应该按照自然禀赋和未来发展的要求,做好产业的集聚、转型、提升、拓展和培育,要围绕既美化乡村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乡村的自我造血功能;从农村生产经营体系的构架来看,加快培育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连锁运销加工点、产业协会等经营主体,不仅可以提升农业农村经济的内生动力,而且自然而然明确了乡村小环境治理的“责任人”。 以科学规划构建乡村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科学规划是前提,要理清发展思路,明确主要任务,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要因地制宜,创新思路,构建功能齐全的美丽乡村新格局。要尊重自然、节约土地、合理布局,保持乡土风格的原貌。要立足于现有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与经济水平,达到山地有山地的特色、水乡有水乡风格、平原有平原的品味,不能照搬照抄,更不能“千村一面”。要从“宜居、宜业、宜游”综合考量,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生产、休闲、体验、观光、养生、生态等综合功能。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持续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持续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投入三农事业,才能保护好、建设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以乡土文化凝聚发展新动能。深厚的历史文化、淳朴的乡风民俗、质朴的伦理道德和紧密的邻里关系,构成了看得见、摸得着,有着巨大有形和无形影响的精神力量。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突出物质空间的布局与设计,同时必须注入生态文化、传承历史文化、挖掘民俗文化,将农耕、孝廉、书画、饮食、休闲、养生等文化要素融合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提升内涵和品质,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和乡土特色。这是传承中华传统农耕文明的需要,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生命力与亲和力的重要表征。建设美丽乡村。让生活在乡村的农民既能享受现代化物质文明,又能置身和谐自然的生态美景;让生活在城市的市民既能享受“舌尖上中国”的物质美味,又能悠游体验乡土中国历久弥新的传统氛围。(段双七 黄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