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明网

桐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桐城市文明办  主办

桐城文化

【原创评论】就地过年更有别样年味

来源:桐城市文明办   发布时间:2021-02-01
  2021年春运大幕即将拉开,已有山东、河北、北京、上海、安徽、河南等多地发出建议:“春节非必要不返乡”。随之“就地过年”一词频繁的见诸报端,一次次被置顶在不断刷新的网页上,不仅如此,针对因疫情防控需要就地过年群众增加的新情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

  从各地的倡议书到两办文件,我们看到“就地过年”这个因特殊时期产生的特别具有烟火味的词汇,其本身所蕴藏的温度和力度让笔者不禁感慨万千。

  “年”,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恶兽。在一次次驱赶年兽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放爆竹、贴对联是驱赶年兽进攻的好办法,这一从古代开始代代相传的民间传说让放爆竹、贴春联渐渐成为节日习俗,春节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如今,怪兽早就没有了,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年","过年"也一直是中国人最高的仪式感。BBC曾以《中国新年:全球最大盛典》为题拍摄专题纪录片感动过无数海内外华人。但不知何时,身边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80后、70后、60后的人们纷纷感叹年味儿越来越淡了,过年越来越像普通的长假,没有了儿时的快乐和氛围。究其原因,还是缘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满足。对于那个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时代中成长的人们来说,“年味”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年夜饭,煎炒炖煮,样样食材统统配齐,万紫千红;“年味”是大人们亲手制作的灯笼,兄弟姐妹轮流提;“年味”是崭新的棉袄,是一大家子人围着火炉看春晚……时代在发展在进步 ,经济发展带来物质生活的满足确实冲淡了记忆中的年味 。然而,中国人的“年味”真的淡了吗?从“就地过年”这一词的火热度可见一斑,中国人的“年味”不是淡了,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了。

  诚然,“就地过年”是在特殊时期、特定环境下采取的特别方式,是保护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的正当必要的措施,是防疫工作的再加码、再发力。庚子春节,新冠作难,让中国人过了个不一样的年。因为“新冠”尚未远去,又赶上春运这一地球上最大规模的年度人口迁移活动。控制疫情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切断传播途径。面对春运这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可能造成的防控风险,“就地过年”不失为防止疫情传播的有效方式。对于在外游子来说,春节不返乡,减轻的是属地和交通系统的防控压力,缩减的是病毒侵袭更多人的风险概率,惠己惠人,成就的是小家与大国共同的平安吉祥。“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古时候,游子与亲人们相隔千里不得见,,思乡之心,自然更切。如今的我们,处于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语音和视频及网格上的各种互动不会再让游子们“独潸然”了。更让人感动的是,各地在倡导就地过年的同时,各种人文关怀和服务保障的措施也落地了。多地政府和企业都向留下的游子发出真金白银的奖励,有直接发放新春红包的,或提供消费券、门票、流量的,甚至推出流动人口积分奖励、子女积分制入学加分的,同时,家乡也推出各种代办代购代寄各类年货服务。相信有了这种种福利,年味还少了吗?

  新年新过法,新年有新样。是啊,每个就地过年的游子,只要你用心去感受年味,一定会发现,年味无地不在而且别具韵味(叶海霞)

责任编辑:鲍晓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