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明网

桐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桐城市文明办  主办

桐城文化

【评论】破“因循守旧”,兴“改革创新”之风

来源:中共桐城市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3-08-15

沪苏浙能在高基数的基础上保持高速度发展,其秘诀之一在于沪苏浙地区始终将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从政商界人士到普通群众,从城市到乡村,他们身上都充满了敢闯敢试、求新求变的精神特质。

对标沪苏浙,实现大发展,桐城学什么?怎么干?最根本、最迫切的切口就是学习他们勇于改革、矢志创新的胆略和韧劲,破除“因循守旧”观念,大兴“改革创新”之风,务实改革创新之举。

当今世界,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谁不敢改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从这个意义上说,抓改革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就拿区域金融生态建设来说吧,企业“融资难且贵”这个世界级难题,在苏州几乎销声匿迹。苏州虽是“鱼米之乡”,却无山海可依,更不是交通要冲,但常年稳居城市工业总产值“三甲”,与深圳、上海联袂上演“中国工业第一城”争霸赛已达20年。苏州在“企业融资便利度”指标上获得满分,居全国领先水平;2022年末,苏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仅为0.44%,与一线城市相比已连续多年保持最低水平。何以如此?大胆改革、矢志创新居功至伟!

在苏州,制造业与金融业长期相伴、共生共荣的历史悠久,在当下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中,苏州出台“智改数转22条”,为工业企业提供贷款贴息和奖励资金;在全国较早推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填补银企信息鸿沟,为金融机构“敢贷”、企业融资“开门铺路”。当地金融机构在提升信贷能级的同时,对补短板、卡脖子领域的企业提供定向的低成本信贷支持,扶持高端制造业企业。当地民营企业家对制造业情有独钟,有些甚至数十年深耕一条赛道,在产业赛道上下游扩张或技术革新上,尤为笃定与大胆,如亨通集团在一切从零起步的情况下,依靠日均50万元、持续1200多天的研发投入,最终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卡脖子”,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棒产品,一举将我国光纤网络建设成本降低了70%;而对于与主营业务毫不关联但看似利润回报更高的房地产、互联网金融等所谓“暴利”行业,苏州的企业家们则普遍非常谨慎、很少踏足,以实实在在的生产经营利润贡献财政税收、增强企业信誉,最终形成“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实体企业-地方政府”的良性循环、优良生态。这一案例中,苏州政银企三方的改革创新举措,我们能否学之、用之、推广之、再创新之?值得期待。

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唯有思想破冰、实践破题、行动破难,才能落地见效。我们要挺立潮头、走在前列、干成过去不敢想或者认为干不成的事情,必须破除因循守旧、等待观望、守“摊子”、吃“老本”、畏首畏尾、裹足不前等思想桎梏、思维定式、行为惰性,自觉增强创新的意识、改革的魄力和本领,培育发展优势,厚植发展底气。

深厚的人文底蕴、丰富的乡友人脉、优良的重教传统、独有的富锌资源、庞大的企业群体,这既是桐城的特色名片,也是桐城力行改革创新的历史积淀和拓展领域。如何运用平台思维、资源资本、改革办法来干事成事?如何激发干部敢闯敢干、善于作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激励企业专注“智造”,走好“专精特新”之路、上市之路?如何推进“产业+科技+发展要素+营商环境”的系统集成创新,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效?如何紧盯农业农村、金融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谋划一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事项?这些都需要我们抓住“要害”、敢“啃骨头”、敢“涉险滩”、敢“舍命一搏”,以“接地气”的强力改革,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动能和活力,拼出发展新天地!

改革,是破局开路的利器;创新,是点亮未来的希望。大兴“改革创新”之风,务实“改革创新”之举,不能空喊口号、做表面文章,不能浅尝辄止,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而应精准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事不避难、义不避责,勇而有谋、持之以恒,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让革故鼎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拼搏进取的朝气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成为当代桐城的最美气质。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对标沪苏浙,实现大发展,呼唤我们弘扬斗争精神、汇聚创新力量、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更加广袤的历史时空创造桐城发展新的荣耀!(桐城融媒评论员)

责任编辑:吴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