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世界,能给各国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给人类带来更繁荣的未来。”“我们要包容并蓄,共同扩大开放融合。”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鲜明提出了把握时代潮流、缔造光明未来的四点主张,为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正确指引。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汉唐时期“万国来朝”的兴盛气象、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当代中国的复兴与繁荣,无不证明:开放则兴,封闭则衰;包容必促进团结合作,排斥则散失图强共赢机遇!我们要破除“固步自封”观念,树立“开放包容”意识,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塑新竞争优势。 对于桐城而言,我们曾经和正在收获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带来的硕果。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为“推销员”平反正名,弘扬创业者锻造的“四千四万”精神,民营经济发展在全省拔尖、全国闻名;今天,我们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内搭平台,外联老乡”,引进了中建材、国轩高科等一批央企、上市公司在桐投资大项目、好项目,发展新动能日益强劲。 对标沪苏浙,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思想解放的深度上、在开放包容的意识上、在消除贸易、投资和技术壁垒的实举上,我们依然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少数党员干部坐井观天甚至妄自菲薄,看不清桐城发展的优势和机遇,偏面地认为桐城发展慢是“大城市虹吸效应”使然,进不了“全省十强”情有可原甚至理所当然;找不准桐城开辟新赛道、增强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的路径,要么“躺平”度日,要么东施效颦,要么半途而废;少数企业主沉迷于办“家族企业”,满足于“一亩三分地”的小市场,构筑“小院高墙”,排斥人才引进、抱团共赢……长此以往,桐城怎能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抓住开放共赢、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民生共享的新机遇?怎能在改革创新、产业承接、对标合作等领域展现桐城作为?怎能在双招双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上取得新成就? 破除“固步自封”观念,树立“开放包容”意识,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强化系统思维,既要“操起要于上”,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又要“分其详于下”,把握工作重点。我们要始终围绕工业立市强市,统筹谋划城乡、城际、全域一体化发展举措,精准招商,精准承接,盯紧项目,在巩固提升塑料包装、印刷制盖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把更多的资源用来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光伏新材料、医用稳定同位素等新兴产业,打造一批超百亿产业集群;发挥富锌资源优势,做大做精“土特产”,打造一批“皖美农品”桐城品牌;倍加珍惜生态、文化资源,学好用好浙江“千万工程”的精髓,呼应城市居民对绿色生态生活的追求,抓住“逆城市化”的新机遇,做足“文化”和“山水”文章,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持续打造长三角城市的“后花园”;要锚定建设国家级创新型县(市)目标,依托各类科创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健全科技资源共享与成果转化机制,真正把创新落到产业上、把重点落到转化上;要建强企业家队伍,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让创新和智慧充分涌流,持续掀起创业创新创造浪潮;要持续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规则、规制、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强桐城与沪苏浙城市的对接合作,以一流的营商环境,提升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合作效果,为桐城高质量发展增智聚力赋能。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当今世界,开放包容、互利共赢已是人间正道。我们要敞开大门谋发展、张开怀抱促合作,共同把发展的蛋糕做大、把共享的机制做实、把合作的方式做活,全面对标沪苏浙,构建发展新格局,始终走在前,矢志创一流,携手开创桐城更加光明美好的发展前景!(桐城融媒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