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明网

桐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桐城市文明办  主办

文明播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庆桐城市考察回访记

来源:中安在线   发布时间:2024-10-21

10月18日,俯瞰桐城市六尺巷。记者 程兆 摄


10月18日,桐城市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在收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的重要新闻。记者 程兆 摄


10月17日,桐城市民在参观六尺巷。记者 程兆 摄

  殷殷嘱托

  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

  人民内部矛盾要用调解的办法解决。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在安庆桐城市区,有一条东西走向,长100余米、宽约2米的小巷子。在巷口不远处矗立的太湖石上,镌刻着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这首“让墙诗”。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六尺巷。

  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桐城市考察,走进历史文化街区,了解六尺巷历史及其传承,察看“桐城派”相关文物资料,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让桐城市干部群众深感振奋。大家纷纷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

  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

  金秋时节,正是旅游好时节。10月18日,记者在六尺巷采访时,遇到了来此参观的黑龙江游客胡泓,她说:“从小就听过六尺巷的故事,刚刚在巷子中行走时,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接受了一次礼让教育的洗礼。”

  这条浸润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巷子,是被“和”字哲学充盈得最宽阔的街巷。

  相传,清朝康熙年间,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地纠纷,张家人驰书京城向张英求助。后因张英在家书中的题诗而互让三尺,由此成就了一段六尺巷的佳话。

  桐城市博物馆馆长叶鑫为习近平总书记介绍了六尺巷和桐城历史文化展陈相关情况。总书记指出,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

  “保护六尺巷,就是保护礼让文化的物质载体。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六尺巷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用和为贵理念启发人,用知进退境界感召人。”叶鑫说。

  现在的六尺巷是2002年在原址上复建扩建的。为重现六尺巷故事场景,更好地传承六尺巷文化,促进文旅融合,2019年,桐城市启动实施六尺巷片区恢复与修缮工程,巷两侧的张府、吴府得以复建。

  桐城市民熊娟经常带着孩子来六尺巷走走看看,她说:“六尺巷伴随着一代又一代桐城人成长,教会了我们‘礼让和谐、亲仁善邻’的处世哲学。”

  小巷款款,文脉悠悠。桐城素有“文都”之称,除六尺巷外,桐城派是桐城文化的另一张名片。

  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来桐城考察的消息,安徽大学桐城派研究中心主任江小角非常激动。他告诉记者:“近年来,桐城派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的成效。我们将凝聚学界力量,继续深入挖掘桐城派文化的精神特质和时代价值,多出精品力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应有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传承利用。

  在桐城市,越来越多历史文化遗存在精心呵护中得以“焕新”。今年,该市在历史建筑认定挂牌和测绘建档基础上,对全市域历史建筑挂牌情况进行全面复查,更新保护标志牌206处。

  同时,桐城市选取文保单位、历史建筑等不同类型建筑,设计多种活化改造路径,探索推广合理利用模式,已先后完成桐城中学校史馆、桐城剧院等17处历史建筑的修缮。

  “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将历史文化保护融入城市更新发展,通过实施历史文化街区风貌提升、基础设施改造与活化利用项目,让历史文化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质的新动力。”桐城市住建局副局长饶桂荣说。

  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蕴藏着社会治理的智慧。

  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桐城市居民和游客交流时说,人民内部矛盾要用调解的办法解决。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我是土生土长的桐城人,从小听着六尺巷的故事长大。它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规矩。”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桐城市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区居民张飞雪能够深切体悟话语中的分量。

  桐城市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文明城市。近年来,该市在“六尺巷调解法”的基础上,创新推出“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提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影响力、感染力和向善力。

  这次来到六尺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

  对此,六尺巷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耘深感振奋。张耘是张英的十二世孙,也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尺巷传说的代表性传承人。从事社区工作20多年来,祖先的处世智慧,一直在为他调解矛盾纠纷、打造和谐社区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

  不只是在六尺巷社区。马路上,写着“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楼宇间,也有“礼让三分,心明眼亮;六尺有涯,心宽无界”;学校里,传扬着“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的歌谣。

  在桐城市范岗镇铁铺村,一个古有“让墙为邻”、今有“让路为亲”的故事被传为美谈。

  铁铺村章氏兄弟章新祥和章代祥毗邻而居,两家共享的一条出行道路,途经章新祥家的老屋场地。此前,章新祥认为自家对这片场地享有支配权,便在道路一旁挖坑种植。

  这引起章代祥一家的不满,双方矛盾一度激化。铁铺村村委会负责人给章氏兄弟再次说起六尺巷的故事,以文化人、以法服人、以情动人,让两兄弟逐渐握手言和。章新祥还当场表示,效仿古人,把门前道路与章代祥共享,从此不再挖坑种植。

  如今,属于六尺巷的故事,还在更大空间延续。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六尺巷调解法”被写进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当年11月,“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成为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先进典型。

  今年,安徽将以“党建领事、礼让和事、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在全省范围推广开来。

  桐城市委书记章周中表示,作为“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的发源地,该市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努力以走在前列的实践,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

  走在桐城市的大街小巷,与六尺巷有关的文化元素随处可见。在这里,历史与传统,早已深入桐城人的日常,沉淀着“润物细无声”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来六尺巷考察,对我们既是激励,更是鞭策。”桐城市文明办副主任张德恒难掩激动之情。他告诉记者,六尺巷一直是桐城人引以为傲的文化名片,“把这个文化名片擦得更亮,需要找准古为今用的结合点,充分彰显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价值,这是当下桐城人的责任与使命。”

  第一件事,便是以不同艺术形式讲好六尺巷的故事。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2016年,桐城籍艺术家将六尺巷的故事谱写成歌曲,搬上了当年央视春晚的舞台。去年,我省黄梅戏艺术家,又以六尺巷典故为背景,创作了《六尺巷·宽》黄梅戏,并成功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在桐城市,六尺巷的故事更是当地各类文化活动中的常见“IP”。

  讲故事之外,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桐城市将六尺巷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纳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和文明家庭、“好婆媳”以及优秀党员、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巾帼建功标兵等评选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孕育“和”的美德。

  发生在桐城市民身上的故事,是礼让文化深入人心的最好证明。

  10月17日傍晚,记者在桐城市六尺巷街区采访时,遇到了该市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区居民程聪杰。他向记者表示:“持续擦亮六尺巷这个文化招牌,我们桐城人首先要自觉践行六尺巷文化精神。”

  在生活中践行六尺巷文化精神,老程一直有这份觉悟。今年初,程聪杰对自家房屋外的走廊做了一番改造,不过此举却引起邻居的不满,被其投诉到社区。事后,社区工作人员找到程聪杰,老程二话没说,就拆除了改造设施。

  桐城市在推进精神文明创建中注重正向激励作用,不让好人吃亏,出台了典型礼遇政策,通过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发放“礼遇卡”,进一步弘扬新风正气,以此营造关心、学习、争当好人模范的浓厚氛围。

  “截至目前,全市已发放397张‘礼遇卡’,持卡可在市内公交出行、景点游览等方面,享受免票或优先礼遇,还可以根据信用评级,申请道德贷款。”桐城市文明办行业指导科科长吴寒介绍。

  只有“从娃娃抓起”,才能奠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实基础。在桐城市,六尺巷一直是中小学校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教育场所。

  10月18日上午,桐城市北街小学10多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六尺巷参观学习。“平时我们就经常过来组织线下活动,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来这里考察的消息后,我决定带孩子们再到这里复习下六尺巷的故事。”北街小学老师张生霞表示,今后会好好利用六尺巷这一文化资源,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代代传承下去。

  (记者 范孝东 方舢 陈成)


 

责任编辑:吴燕燕